在臺灣文壇上被尊稱為「葉老」的葉石濤,就讀臺南州立二中時就開始寫作。當時的臺灣菁英不是習醫就是學法,葉石濤卻選擇了文學之路。1943年畢業之際,已是臺灣文壇矚目的新銳作家。閱讀與寫作使他具有深厚的世界文學觀,將文學視作發聲的工具,自我定位為反對獨裁、專制,帶有社會主義傾向的新自由主義者。戰後,葉石濤沒有直接涉入二二八事件,但他以身為文學人的觀察,保持知識份子對社會的關心,積極閱讀,急切地想要認識新來臨的時代、人群與國家,追求民主、自由與法治的社會,並且用作品見證了時局的變化。就像當時許多知識份子一樣,不知對文學、社會的專注投入,會讓自己捲入白色恐怖。1951年,他被檢舉參加讀書會,借他書的人因省工委會案被捕了,他則被控知匪不報,入獄3年。
雖然3年的牢獄之災,在當時的眾多政治案件中,不是最重的刑罰。但葉石濤出獄後,警察、情治單位的監控和壓迫仍如影隨形,對他的生活、工作,乃至於文學生涯造成極大的影響。「出獄之後,我才發現我業已變成瘟神」,這不只是葉石濤個人獨特的遭遇,而是所有政治犯普遍的境遇。但葉石濤依舊選擇用文學療傷,並作為其精神出口。雖然他從入獄到真正回到文壇,花了15年。
葉石濤的白色恐怖文學,可分為小說和隨筆兩種。小說中,一類是以簡阿淘的親身經歷為中心,另一類則寫獄中見聞。150篇小說中,有22篇以白色恐怖為題材。其中,〈紅鞋子〉可說是葉石濤正式面對自己的白色恐怖經驗小說。
葉石濤作為一個文學史徒,他的文學再出發,不僅是用他的白色恐怖經驗錘鍊而來,更成就了後來的《臺灣文學史綱》。他的小說和隨筆呈顯了對政治獄的描繪與批判,他的文學史和文學評論則定義、決定臺灣文學史的範疇,建構了臺灣精神史,即以臺灣意識思考臺灣文學發展的主軸與問題。